查看原文
其他

新华社记者见闻——龙华这个村有何特别之处?


 早春二月好时光 

 人间至味是团圆 

明天就是农历正月十五

yuan元xiao宵jie节


元宵节过后

大家是不是基本都返工返岗啦(#^.^#)



回到工作岗位

就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啦!

今天发布君又带来

一篇充满奋斗情怀的报道

为大家加油打气!

👇👇👇




2月14日,新华社《新华视点》“新春走基层”系列以《心安之处便是“家”——深圳水尾村见闻》为题,报道了春节期间龙华区水尾村里许多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文章以左撇子肠粉店店主陈用发的故事为切入口,重点描述水尾村外来务工人员用奋斗精神书写梦想和人生,展现龙华区城中村综合治理成果以及人居环境改善。截至2月14日下午6:13,报道阅读量已达81.6万次。





之前发布君

就推送过水尾村中“励志哥”陈用发和

左撇子肠粉店的故事

点击回顾

本次新华社的走访

又发现了哪些奋斗故事

话不多说,一起来看看吧



城市尚在熟睡,水尾已经醒来。


熬粥、煮豆浆、做肠粉……正月十二凌晨3点,租住在深圳市龙华区民治街道水尾村的湖南人陈用发开启新一年工作,他经营的左撇子肠粉店即将迎来新春第一波客人。


2月12日,水尾村居民在陈用发开的左撇子肠粉店消费。


楼上居住、楼下工作,是水尾村许多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模式。但让陈用发感到最踏实的,是女儿进入附近的牛栏前学校读书了。“没有户口也能上学,政府每年还有学位补贴。”他告诉记者,一家人还签约了家庭医生,看病非常方便。


倒米浆、打蛋液、淋调料,即使只用左手,陈用发依然准确麻利、动作一气呵成。


1999年,陈用发闯荡深圳,在一家来料加工厂打工。不幸的是,一个赶工的晚上,他的右臂不小心被卷进机器,19岁的他失去一只胳膊。因为右臂截肢,所有工作只能靠左手完成。


“当时只想逃离。”陈用发回忆说,那些年吃饭拿双筷子都发抖。后来在社工机构和律师的帮助下,他逐渐走出阴影,并通过学习不断增长知识。2009年,他来到水尾村做早餐,从最初推着车卖豆浆,到后来租个门面做肠粉,一干就是十几年。


从一个人的“至暗时刻”到一家三口的其乐融融,陈用发的生意越做越红火,一份肠粉在他手中制作平均用时不到1分钟。新春开业前,他特意购置了一批新碗筷,换上了新招牌,把早餐店装扮一新。“新春要有新气象,心安之处便是‘家’。”他笑着说。


如今在水尾村,对于租住在这里的数万名外来人员而言,“家”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接纳,更是内心的那份安宁。


2月11日拍摄的水尾村面貌。


坐在仅有20平方米的门店,“85后”潮汕人陈海有一边喝茶,一边拓展新的业务。他在这里从事手机、电脑维修已有14年。从只身一人到五口之家,水尾村带给他的意义不只是落脚点,更见证了他和家人的奋斗、成长。


“没想过能在这里住那么久,周边的一切都很熟悉,越来越像自己的家了。”陈海有说,妻子帮着看店,他在外面跑业务,“如今,孩子都在附近上学了,老大还进了公立初中,生活有压力但更有动力。”


“60后”的江西人胡月英和丈夫在水尾村做麻辣烫,老两口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迎来第三代孙子辈。“孙子就在附近上幼儿园,每天都能见面。”胡月英说,以前儿子在老家留守,只能等过年回家才能见上一次,“一年到头,过的是‘人在城里心在老家’的生活。”


如今,她的儿子在深圳上班、成家,一家人生活在一起,春节再也不用奔波回老家了。


“村还是那个村,但生活大变样咯。”胡月英说。


记者了解到,龙华区近年采取“物业托管+统租运营+综合整治”的方式推进水尾村等城中村综合治理,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2月11日,水尾村一位老人抱着孙子晒太阳。


伴随环境改善的还有交通便利。闲暇之余,陈用发喜欢乘坐四通八达的地铁到处逛逛。他说:“这里能让我一直学习,视野更加开阔,内心也更强大。”


偌大的深圳特区,藏着无数个陈用发,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踏实书写梦想和人生。




内容来源 | 新华社客户端(记者 周科 孙飞 梁旭)龙华融媒

编辑 | 曾家祺 杨维易

责编 | 陶倩

审核 | 李世钊

统筹制作 | 深圳市龙华区融媒体中心

转载请注明以上信息




深圳新增1例确诊病例,为入境旅客隔离酒店工作人员

稳!龙华企业为冬奥带去“战袍战甲”,守护夺金时刻

重磅!落实“安心行动”,龙华区推出十项“优服务”工作措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